查看原文
其他

生于1978 | 王珮瑜:世界上只有两种人

央视新闻 2019-01-28

编者按:

生于1978,与改革开放同龄。从1978年到2018年,改革开放风雨兼程。40年,一个人已是不惑,一个国家的发展已是翻天覆地。 

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,央视新闻新媒体从12月11日开始推出人物微视频《生于1978》。栏目选取了10位改革开放同龄人,通过他们的成长故事,回首40年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,致敬改革开放的如歌岁月。


她是一名新生代京剧演员,致力于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传播方式融合,从而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,人称"瑜老板"。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和见证人,她有点骄傲,有点自豪,她说,这是一件令人特别振奋的事。

她是上海京剧院余派演员王珮瑜,生于1978年。

内心住着一个老灵魂

在三四岁的时候,王珮瑜就发现自己和同龄小朋友不太一样,"他们喜欢的东西我好像都不太喜欢,他们觉得好笑的事我也不觉得好笑,有些少年老成。"

12岁接触京剧后,王珮瑜被京剧的厚重感深深吸引。在之后的深入学习中,她发现自己身上的很多特质、天赋跟京剧这门艺术是契合的。"比如京剧演员应该是动静相宜的,需要上下身的协调,弹跳得好,同时也得具备很好的模仿能力,还需要有悟性,得理解老师的意思。"

14岁那年,王珮瑜被上海戏剧学院破格录取,成为建国以来学校招收的第一位女"老生"。那时,她已经是初中二年级了,不但当上了班长,还是学生会主席。"我看的书已经是像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这种散文,其他同学还在看卡通漫画书。所以大家觉得,这个班长跟别的同学不一样。"

翌年,王珮瑜在纪念谭派名家程君谋老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演出上登台演唱《文昭关》,获得了梅葆玖先生的高度赞扬。那场演出成为了她和梅葆玖先生长久合作的起点,也成为了她艺术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履历。

戳视频,认识女老生,王珮瑜  ↓↓↓

点击全屏,效果更佳

世界上只有两种人

35岁以后,王珮瑜开始意识到,她必须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她。"任何事物要拥有未来,就必须拥有这一个时代的年轻人。"她常说,"世界上只有两种人,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,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。"

于是,她尝试上不同的综艺节目,"风度翩翩""性格坚韧""时尚风趣",综艺赋予了王珮瑜展现她的多面性的机会,因此吸引来了大票粉丝。

然而,面对突如其来的喜爱,她也有自己的担忧。"我一直在意的是喜欢我的戏的观众或粉丝,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日后的京剧票友。因为从京剧的形成、发展、完善,到后来变成一个国剧,这个剧种始终离不开的一个重要的人群就是票友。有很多高级的票友帮忙做了很多在艺术以外的,比如政策和资本的推动。虽然他们不从事京剧,但是他们用他们的影响力,用他们的文化、格局和眼光,始终在启迪着他们身边的京剧专业人士。"

为了扩大京剧的影响力,有段时间王珮瑜去纽约学习艺术管理。她很形象地形容当时的梨园规矩就是今天的艺术管理的专业。"京剧就特别尊重艺术生产的规律,所以当年才有这么多好角,出现这么多好戏。"

成为这个时代不被忘记的人

面对自己的成就,王珮瑜常说要感恩这个时代,因为这个时代赋予了她一种能力,能让她把自己最有天赋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,能让她从一个毫无梨园背景的苏州中学生考到上海戏剧学院学老生,能让她出现在各个综艺节目中反反复复地说她是京剧演员,反反复复地传播京剧是很好玩的

近几年,王珮瑜做了《京剧清音会》旨在用"清谈+演唱"的小型沙龙式演唱会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京剧老生行当,《乱弹·三月京昆演音会》将吉他的合奏加入传统乐器中,京昆合演的《春水渡》这样小剧场的实验剧等等。

当提到自己所做出的创新时,她说道:"我觉得最大的融合,还是在传播方式和角度的创新和融合,因为京剧的音乐、表演、演唱,包括造型艺术,都已经非常完美了。你想改它?就表示你浅薄,表示你还没有吃透传统古子老戏的精髓。所以,学,学完以后再变成自己的东西以后,你自然有自己的加入和思考。"

既要传播京剧又要练习京剧本身,王珮瑜的一天24小时似乎永远不够用。看到身边优秀的人或者作品,她的焦虑感也油然而生。"我希望我每天做的东西都能够优于昨天的自己,然后不要辜负所有人对你的期待。"

对于和自己同龄的"改革开放",40岁的王珮瑜用"有朝一日春雷动,得会风云上九重"来形容。这句唱词表达了她对整个环境的期待,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应该如何去做。她相信未来既是一个好时代,也给这一代的戏曲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更多新闻


监制/杨继红 唐怡  主编/李浙

策划/王元  编导/王继霆 席嘉芬

摄像/范鑫 杨阳  剪辑/马赛

编辑/张省

©央视新



点赞 1978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